人工智慧法律系列
已開課
2020-12-10
國立交通大學
科技日新月異地進步,醫療領域自然也要跟上潮流,智慧醫療之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智慧醫療內涵究竟為何,倫理與法律上有何難題,具體實踐上有何問題,又如何影響政策形成?本論壇邀請法學、醫學界之專家,透過進行跨領域對話,一同來探究台灣公共衛生的規範與現況。
一、【主講人】李崇僖教授:從智慧醫療到精準健康─打通法規的任督二脈
第四波產業革命結合人工智慧、腦科學及人機結合等技術,運用在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數位醫療等方面,其關鍵在於資料的蒐集與分析。然而蒐集資料即面臨個人資料保護的問題,精準健康的成敗有賴完善資料法制的建立;在風險治理上實現專業共治、在創新治理上引導價值重塑,可謂AI醫療法規革新的任督二脈。
本課程透過日本個人情報保護法增列opt-out機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全民健康研究計畫(All of Us Research Program)及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等實例,講述強化個人資料保護及促進資料整合、流通的資料治理。
二、【與談人】陳旭照醫師:智慧醫療在外科場域的運用現況─醫事人員的倫理與法律認知
人工智慧、巨量資料、雲端運算等蓬勃發展,驅動醫療產業轉型,「智慧醫療」已然成為趨勢。比如AI醫學影像辨識,有效減輕醫事人員工作負擔、提升決策效率及品質;機器手臂/手術機器人,有助於精準治療、降低人工失誤率。然而醫療傷害責任歸屬的問題相應而生,倘若某智慧模型已成為處理類似病灶之常規,醫師可否捨棄不用?當智慧醫材不僅具有輔助性,更具有替代性時,醫材製造商是否應負消保法之無過失責任?本課程以醫療從業人員的問卷調查結果,說明智慧醫療使用端的認知與觀點,兼論相關法律議題。
三、【與談人】郭萬祐醫師
人工智慧與醫療產業結合,期待蒐集各類臨床上的大數據成為研究標的,從而帶來醫療水準的改善及提升。如何利用與整合大數據來促進AI在醫療場域的使用,使人類全體得以受惠,是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本課程以「腦轉移瘤磁振影像資料集應用」案例說明以事後退出(opt-out)的方式,使病人得以在其個人數據中展現自主權,並作為適法化的基礎,以期達成智慧醫療與法律規範間的平衡。
四、【Q&A】李崇僖教授、陳旭照醫師、郭萬祐醫師、張文貞教授
人工智慧演算法工具進入醫療領域,從診斷、治療、照護等核心醫療行為,乃至於城鄉醫療資源配置,均對傳統醫病關係造成衝擊與重新建構。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技術的醫療效能,服務提供速度與規模非過往可比擬,當智慧醫療成為一般醫師處理類似案例,皆會採取之工具時,醫師捨棄未用造成誤判,則其法律責任該如何論處?本課程邀集法學、醫學專家進行跨域對話,思索科技發展下如何達到專業共治。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886- 2-2760-6111 / Fax: +886-2-2756-51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86- 2-2760-6111 / Fax:
+886-2-2756-5111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