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法律系列
已開課
2020-07-15
國立交通大學
在司法實務上,人工智慧對於犯罪預測與偵查、量刑系統、法學檢索、判決預測、卷證整理與自動頁籤等面向有所助益,可使法庭活動流暢進行、降低法律從業人員的勞力與時間、讓訴訟資源更易近於一般大眾。2015年人工智慧影像辨識的錯誤率低於人類視覺辨識以來,以機器進行人臉識別在維持治安、追蹤人犯等應用在各國如雨後春筍出現;然而,人臉識別技術對於隱私及個資疑慮未減,在實作上亦有偽陽性(把兩個人的照片,認定為同一人)或偽陰性(沒偵測到)的誤差可能。有鑒於此,美國科技巨頭已暫停販售該技術給執法部門,諸多城市也禁止政府機關使用該技術。
除探討人臉辨識技術在隱私、人權、執法、數位資訊保存等面向之問題,本課程更深入探究以人工智慧演算法提煉案件量刑因子做出量刑建議系統、美國再犯風險評估軟體、以自然語言處理協助使用者進行檢索以及判決預測等運用。在人工智慧技術浪潮之下,我國司法實務及立法機構究竟該如何因應?
財團法人理律文教基金會著作權所有,非經同意不得翻印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重製.
© Lee and Li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886- 2-2760-6111 / Fax: +886-2-2756-5111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86- 2-2760-6111 / Fax:
+886-2-2756-5111
E-mail:
[email protected]